体现历史韵味追寻学科本真培育人文精神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试题简评
泸州高中特级教师王晓荣
网上搜到2015年普通高考历史(四川卷),细细品读,一套充满历史韵味的试题呈现在眼前,我不禁要为之点赞。从试题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新课程改革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期许,看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试题中的体现,领会到了应该怎样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大纲,更看到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怎样追寻学科本真,培养人文精神……
高考肩负为国选才功能,它的选拔性质决定了考试的首要目的是为高等学校科学选拔合格新生,而合格的新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就今年历史试卷来说,它应该是较好的完成了这一功能。
第一,情景新颖、问题创设精巧。试题通过多样性、新颖性的材料来设计情境和问题,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提供了条件。比如“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的演变题(第2题),材料出自宋代著名学者洪迈的一段话,从知识来说覆盖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三省制的演变,时间上起西汉、终于唐,但这一道题并非全面谈三省制,而只涉及三省中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这种题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我们现行高中教材中历史事件叙述不完整和断裂的不足,以长时段的历史视角,打通了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又如“关于晚清战事”(第5题),试题是以一副“图像”为切入点,一方面是考查了考生正确解读历史图像、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史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了考生运用新材料,从新视角认识历史的能力。再如第14题第2小问,感觉情景与问题的设计上独具匠心,试题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考查内容,通过小颂和罗伯特的对话来设置情景与案例示范,引导考生进行历史叙事。试题不管是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回应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上,均体现出与时代互动的特色,这正是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真正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第二,材料丰富、强调能力考查。文字朴实、卷面清新。既有文本材料、学者评价,还有历史图像、历史地图、表格等多元的素材,使试题呈现形式新颖,且更加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展现出了历史学科史料丰富多彩的特点,又引导和培养学生把史料读“活”,进而提高学生处理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导向无疑是正确的。比如第6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试题以新近出版的《顾颉刚日记》为依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手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解读,并得出相应的观点。这道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和传统习俗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让考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及社会习俗变迁的复杂性和立体性。再如第13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物种交流,题目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它通过选择交流与联系中一个重要的载体——物种和疾病的传播来组织材料、设计问题。材料呈现形式图文并茂,既有历史图像(材料一),也有文字叙述(材料二),问题设计注重考生对材料本身的阅读和处理,以及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第三,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一切能力的提升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什么是基础和主干知识?简言之就是反映人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文明发展脉络的基本史实。本试卷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师生们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直接和间接的找得到命题的依据。并不是脱离基础去拔高能力。本试题将试题的立意和考查目标蕴含在严谨、朴实的史料中,通过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来解题。同时,试卷特别注重知识的三个转化和灵活处理: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有意义知识。试卷第1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思想,第4题考查洋务运动,第5题考查《辛丑条约》,第6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第8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9题考查罗马法,第10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反思,第14题考查依法治国和协商民主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但它又是在新的目标立意和能力立意下的再现和重塑。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有意识地纠正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和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目的导向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四,借鉴历史、彰显学科功能。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服务现实、服务人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优秀的高考试题,不仅应具备科学的选拔功能,而且还应关注现实,具有较好的人文导向功能。高考试题如果是单纯的为了时事而考热点在命题技巧上有待商榷。今年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在内容上反映热点问题是比较巧妙的。如民主政治建设在当今中国无疑是一个重大主题,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并加以创新肯定重要路径。美国以宪治国方面值得借鉴,今年川卷14题第1问正是着眼于借鉴;而创新才更具活力与生命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制度的创新,一些教师不太注意这种历史逻辑的关联,忽略了对政治协商制度的复习,导致有些学生对此知识感到生疏。又如第8题,它以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为立意,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初稿作者的境遇为切入点,展示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领域深受“两个凡是”禁锢的历史情境,让考生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重大历史意义,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功能。第10题以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为背景,选取英国学者卡莱尔1843年出版的《文明的忧思》中相关论述,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思考英国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题丝毫不回避当今中国社会人文精神有待强化的现实,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13题第(2)问关注了生态文明、人口等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第9题和第14题呼应当今中国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这一现实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等等。
简言之,今年的历史试题在回归历史本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