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高三化学复习备考质量,助力全市化学教师精准把握高考命题趋势,2025年3月4日,由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市普通高中2022级‘一诊’考试化学学科分析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活动吸引了各县区化学教研员、全市高三化学教师及名师工作室成员等近百名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研备考策略,共话学科发展。
课堂展示,以教促研显实效
上午8:40,活动在我校高三化学教师文凌澜的《电化学中的“膜”》展示课中拉开序幕。文老师立足高考高频考点,以“膜”在电化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分组讨论与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课堂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思维可视化和思维建模,巧妙融入高考真题变式训练,为二轮复习中的“微专题突破”提供了生动范例。课后,与会教师高度评价其“教学设计逻辑清晰”“课堂互动高效”,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与扎实功底。






专题研讨,思维碰撞启新思
随后,我校化学教研组长龚全玲以《真实情境催化高阶思维的N种反应》为题展开交流。她系统解析新高考命题趋势(情境化试题占比达85%),提出“三阶情境教学模型”:以真实情境为主线,通过“导入-探究-迁移”三阶段,融合生活、科技、生产案例(如碳中和、工业废水处理),培养学生情境解码、模型建构与迁移创新能力。针对教学误区,她倡导“逆向设计”“阶梯式问题链”,破解情境堆砌、知识剥离等痛点。详解如何将情境教学、三阶模型融入课堂,培养学生迁移创新能力,为一线教师破解“情境化教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巴中市一诊化学命题组郭静老师聚焦“命题”,以《重基础·提能力·赋素养——高考化学命题研究》为题,通过对比近年高考真题,指出考查要素聚焦“三新”(内容、形式、思维创新),强调以Fe、Cr等元素为载体,综合考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及核心素养。结合真实案例(如工业废渣中V、Fe回收、CN⁻检测方法),郭老师剖析命题逻辑,突出学科交叉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策略紧扣“四层四翼”要求,通过精编专题、关注前沿成果,助力学生从知识积累向思维进阶转变。



巴中市一诊化学命题组吴建军老师以《三新背景下教材资源的理解、整合与应用》为题,对2022级一诊化学试题进行深度评析,指出学生常见失分点,他强调,需关注教材栏目、新增内容(如离子液体)及真题关联性。深度解读教材实验、课后习题与高考的关联。他提出立足“三新”背景回归教材,深挖原理,强化应用,倡导将教材资源转化为复习抓手,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网络,为“回归教材”的备考理念注入了新内涵。




精准把脉,科学施策指方向
上午11:00,巴中市化学教研员、巴山名师马文礼作《“一诊”化学质量分析》专题报告。他通过大数据对比,精准指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需主动研究命题趋势,提升专业素养。他提出三点核心建议:一是深耕高考真题变化,把握“内容创新、模块融合、思维进阶”命题逻辑,以“情境化教学”破解传统模式桎梏;二是对标各校优质展示课,立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要求,打造融合学科素养的真实情境课堂,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三是倡导教师“教研并重”,通过研读文献、撰写论文、投稿交流,搭建“文献—教学—高考”的实践桥梁,反哺课堂创新。为各校优化备考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切实的建议。


多方聚力,共绘备考同心圆
本次活动汇聚教育智慧,参会人员涵盖教研掌舵手、一线主力军和名师引领者。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活动内容“有高度、接地气”,既有前沿理论指引,又有实操经验分享,为后续复习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我校坚持开放共享、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高质量教学研讨平台,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