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一代课老师自建教学楼办小学 坚守乡村20年
重庆长寿区万顺镇,距长寿城区40余公里。从万顺镇出发,沿着蜿蜒山路而上7.8余公里,就能看到一栋由白墙围起的三层红砖黑瓦楼。这是代课老师黄明芳大半辈子的心血——白鹤林小学。
“这栋楼是我98年的时候修的,现在我们教学、宿舍、食堂都靠它……”52岁的黄明芳告诉记者。但教学楼的修建远远没有一句话那么简单。
1980年,16岁的黄明芳刚刚高中毕业,成为万顺镇院子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这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黄明芳辗转在万顺镇多所小学充当“游击队”老师。“那个时候,是哪个学校缺老师,就去哪个学校。代课老师嘛,就是这样的。”黄明芳说。
1996年,由于万顺镇教师人资质超编,黄明芳“下课”了。为了继续站在讲台上,黄明芳在征得教委的许可后,将白鹤村里的学龄儿童都召集起来,在村里办了一年级,“因为当时我们的一年级办得很好,所以97年的时候又来了50多个孩子,我们就开始继续办一年级。”
“国家出台社会力量办学相关政策后,我还是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在正规的学校上课。虽然这里是山村,但是娃娃们应该接受和城里娃娃一样的教育。”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黄明芳决定创办一所正规的私立学校,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读书上课。
“先建一栋教学楼,让孩子们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黄明芳不顾家人的反对,不仅拆了自己刚修好的房子换钱,又东拼西凑四处举债。白天忙着上课,夜晚操心教学楼建设,一家老小都挤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98年8月28日,白鹤林小学正式挂牌,成为了方圆15里内唯一的一所小学,承载起了万顺镇院子村、白合村等300多名农村儿童的求学梦。
“建成后,学校一直办得不错。最多的时候有500多名学生。”黄明芳说。2006年,重庆实行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黄明芳同样减免了学生所有学杂费。对于这所民办小学,学杂费一直是维持运转的重要收入来源。黄明芳只好缩衣节食的维持学校运转。
除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任课老师也是黄明芳的一块“心病”。“农村老师本来就少,更何况是偏远的民办农村小学。我们学校里镇上又远,这一路上都是山路没有人烟,要留住一个老师就更难了。”黄明芳说,2013年秋季开学,突然有3个老师要辞职,把她急得哭了好几场。“当时长寿区教委派了公办教师支援,才不至于停课。”
找不到愿意到农村教书的老师,黄明芳就拉着大学毕业的儿子儿媳到学校当老师。2010年,大儿子大儿媳成了学校的老师。2014年,二儿子二儿媳也成了学校老师,自己老公也成了教美术、社会等学科的老师……
一家六口人,成了白鹤林小学的中坚力量。他们和130多名学生一样,吃住都在白鹤林小学里,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困难是有的,但是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给我们的扶持,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帮助,也是一直存在的。”黄明芳坦言。
据长寿区教委相关人士表示,白鹤林小学交通不便,资金和师资严重匮乏,办学条件非常艰苦。2013年开始,长寿区教委根据这所民办学校的特殊情况,解决了学校老师们的工资、养老保险等问题。“能给的经费方面的倾斜政策全给,教学业务上也是全力指导。”黄明芳对教育部门的帮助非常感恩。
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为白鹤林小学添上了多媒体设备、乒乓台等设施及各类文具用品、生活用品。前段时间,有爱心企业为白鹤林小学的孩子们送来了60套学生用的床单和被套。黄明芳表示,学校在教具、图书上有一定的需求,但这里的孩子们则需要校服、文具等。
“现在重庆财神在线在自己的平台给学校募捐,通过爱心认购的方式为孩子们募捐校服、图书等。前几天他们才送来了30多张学生用的双人床,还把学校里娃娃的尺寸都量了一遍,准备给大家做校服。”黄明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关注到白鹤林小学,这让她非常高兴。
黄明芳说,自孩提时代起,她就特别喜欢模仿老师,常常把弟弟妹妹叫到院坝排排坐,而她则捧起一本书,摇头晃脑地讲。“我一生都不后悔的决定,那就是做一名教师。”大山深处这所承载着山区孩子希望和自己的梦想白鹤林小学,将成为她余生为之努力的地方。(记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