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 学子心声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家校共育 > 学子心声
+ 详细信息
诗人远去,大学生还读诗吗?
作者: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5/4/28 16:59:36

汪国真的诗曾经影响了一代大学生。近日,他的离世,让不少其经典诗句在网络上被重读。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如今人到中年,诗歌让他们想起了曾经年轻的岁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诗社更是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情追捧。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诗社却逐渐沦为“冷门”,诗歌在大学校园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尽管这话今时听来,多少会让人脸红。自孔子编撰《诗经》,到屈原放逐赋《离骚》,再到李白斗酒诗百篇……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土壤里,孕育了不少诗人。即便是乱象迭生的近代,诗歌也曾盛极一时,新月派、湖畔诗派、七月派、九叶派……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百花竞艳、各自争鸣。新中国成立后,诗歌领域亦颇有硕果,无论是歌颂爱国的旋律也好,感叹曲折的征途也罢,万千心声化为一行行文字,表达着诗人们的心声。经过了一段蹉跎岁月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星空重又璀璨,万里无霾,迎来了兴盛时期。

追忆:往昔校园,诗意栖息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是诗意的栖居地,英才辈出的校园诗人点缀了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活。青春的情怀总是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天地,让无数徘徊在文学罅隙中的青年为之狂热起来,他们不在甘于沉默,用手中笔叙写情怀,白纸黑字上诗意喷薄,成为整个八十年代一个独特现象。

  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有着一大批热爱诗歌的青年。他们留着长发,穿着发白的牛仔裤,神情落拓不羁,或捧着雪莱、北岛的诗集在众人面前朗诵,或者伫立于校园某个角落独自沉吟。写诗、朗诵诗是极为时髦的事情,即便向心爱的姑娘表白,情书也必然是一首诗。假如有谁的诗在报刊上发表了,那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加入诗社、文学社是众多学子的梦想。

  海子、顾城、舒婷等诗人是青年人心中的绝对偶像。如果他们去某校作诗歌讲座,受欢迎的程度较之如今的偶像明星亦不遑多让。买不起诗集,就用手抄本把他们的诗歌一首一首摘录下来,在夜凉如水的路灯下,在咫尺之地的宿舍里,几个人围成一团默默地诵读,反复“吟唱”。

  那个年代,诗人有多受欢迎?有这么一个故事或可窥其一二:1984年,顾城夫妇在成都参加“星星诗歌节”,由于粉丝太多导致秩序大乱,很多人冲上台签名,唬得他们只得躲进更衣室,关了灯,缩在桌子底下这才逃过一劫。还有传闻诗人坐车时只要亮明身份竟能享受免票的待遇。

  然而,诗人的“光鲜”很短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诗人变得不再吃香。1992年某个夜晚,江南春在舞会上邀请一个女孩跳舞,当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诗人后,女孩不屑地说:“诗人和穷人有什么区别?”江南春差点晕倒了。惊觉目标受众的改变,江南春遂弃文从商,踏上了创业之路。

  此后一年,顾城自杀身亡;此前一年,戈麦焚诗自沉;此前三年,海子卧轨自杀。上天似乎也在欣赏三位诗人的才华,接二连三将他们留在天国。三位诗人之死,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现状:诗社萎缩,诗人渐稀有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学诗社又是怎样的光景呢。本文记者通过对北京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如今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门庭冷落”几乎是高校诗社的普遍现状。

  本文记者在询问被采访者本校诗社的情况时,几乎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听说过”“不太清楚”“这个还真不知道!”成了众人一致的答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下高校诗社所遭遇的尴尬状况。几乎每所高校都有热爱诗歌的人,每所高校都有诗社的存在,并且不少诗社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如此,高校诗社仍是每年社团迎新中的“冷门”之一,诗社人数也在逐年递减。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娟在接受本文记者采访时表示,“诗歌社团变得冷门,我其实并不感到意外。2006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学校的诗社已经走下坡路了。那年迎新,我记得诗社就只有几个人报名,旁边的动漫社、舞蹈社,学生们扎堆抢着报。”在她看来,诗社没落和当今时尚流行文化影响有关,“现在的‘90后’,都是听着周杰伦的歌长大的,你说他们谁愿意静下心来写诗?”

  非唯如此,不少诗社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活动少,内容无创意,缺乏专业指导。陕西某高校诗社成员李妍对于学校诗社的组织活动颇有意见,最让她介怀的是没有真正专业的诗人来做指导,“我想学点东西,但没专家指导,全靠自己琢磨,这能行吗?”

反思:浮躁社会,写诗谈何易?

  诗社在高校会出现如此没落的情况,究竟是何原因呢?

  当前现实是人文学科每况愈下的尴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早已过去,“无一用是书生”成了不少人的共识,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难有写诗的初心。“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到校园。社会主流是什么,社会潮流是什么,必然会影响学校的主流、潮流。因为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明天充满了憧憬,每个人都很有激情,所以诗歌能够盛极一时。”

  柴宇认为现在的诗人其实比以往更多了,只是不具代表性,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诗人没那么多了。很多写诗的人也没有之前那么纯粹了,有很多的顾虑,会考虑到就业问题、恋爱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嘉乐教授在接受本文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大学诗社兴衰的话题,“北岛、顾城之后,我就不再读现代人写的诗了。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无忧无虑,‘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是挺惬意的。后来就业愈来愈难,终日为生计所迫,哪有心情作诗?古人所谓‘诗穷而后工’,似觉理据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选择在便捷的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诗作。有人据此认为,网络技术使得“人人都是诗人”,但另有一种观点则认为“诗歌是贵族的,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对于这两种观点,姜嘉乐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无需‘网络技术’,便已经‘人人都是诗人’了。记得当年莫斯科流行过一句俏皮话:‘俄罗斯的诗人何其多,每片落叶都有两人来讴歌!’要阻挡人们成为诗人,尤其是阻挡二十几岁的青年男女成为诗人,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我只在乎诗的好坏,不太介意它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国风》是平民的,《小雅》《大雅》是贵族的,就文学价值而言,显然《国风》更高。多数人写诗,是处境加心境使然,与诗才无关,事过境迁,便会忘记自己也曾年轻浪漫过一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曾经指出当今大学教育存在“四大问题”:教育过于专业化,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人文精神缺失。在浮躁的今天,我们的大学何妨多点浪漫呢?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来临了。其实,诗歌并未远去,只是我们已经没有了读诗的情怀。


 

上一篇: 全球最优美的15所大学校园 景色美到令人停止呼吸
下一篇: 专家呼吁净化网络语言:让低俗淡出、让文明回归
 
  • 快速入口: 后台管理 在线留言
    •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27-5819001     蜀ICP备13009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