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宁波家长都在关注的教育平台
这几天,围绕浙江的新高考,网上有众多的讨论。新高考到底好不好,如果说有问题,症结出在哪里?会不会改,怎么改?
很多都是情绪化,甚至是偏激的反对声音。
恰好今天,300多位校长、老师走进镇海中学,参加“全国中学校长招宝山大讲堂”。
来自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师、全国各地中学校长出席这次关于“中学教育新思维”的论坛。
牛牛也旁听了这次会议,希望能找到关于新高考的求解之招。
▲同日举行全国中学校长招宝山大讲堂授牌仪式
来自镇海中学、衡水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中、深圳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等6所顶级高中(今年这6所学校一共向北大清华输送了319名大一新生)的校长发表了精彩演讲。
他们所在的各所中学,有的已成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前沿,有的变革启动在即,筹划满满。牛牛把众多家长“槽点”和疑问甩给了校长们,求解答案。
▲镇海中学校园
槽点一:“一考”变“多考”,压力大
校长说:逢考必选的心态该改改了
前不久,全省50.82万考生参与的新高考刚刚结束,对于这项新高考的议论再度甚嚣尘上。实际上,这已是浙江新高考实施以来的第三次学考选考了,然而,“多考”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初衷,却成了考生们的最大“槽点”:压力太大。
有浙江考生算了笔帐,三年高中下来,假如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那么,他所要参加的高考场次有这些——传统6月,语文、数学各1场;选考方面,3门选考科目各2场;学考方面,语数和4门学考科目,同样有2次考试机会。这么一算,考试场次惊人地达到了22场!
同样的焦虑,也真实地发生在镇海中学的学生身上。
去年10月,新高考首次学考选考开考,由于教学进度和考生自身心理准备的关系,当时那批高二考生中,参与选考的寥寥无几,“整个学校就2人,其实成绩也算不上拔尖”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说。结果,当年11月成绩发布,2位考生成绩相当不错,这让不少同学信心大增的同时也有些懊悔。
今年4月,第二次学选考正式报名前,镇海中学特意做了一次报考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考意向考生人数爆满,800人次想参考。吴校长紧急“降温”,给考生和家长开了一次座谈会,这才劝回了部分盲目报考的人,把报考选考降到了500人次。
▲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
在吴校长看来,2次选考机会的理想状态是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试时间,如果考砸了,2次考试也不乏补救机会,“但惯例来说,两次考试的成绩并不会差太多,花费过分的精力在上面并不值得。”老高考中,逢考必选、追逐满分高分这样的“老心态”一定要调整了。
一次也不肯丢,自然就有了眼下的题海战术、辅导班抢跑、放弃休假……这种种现象。
槽点二:选课、走班带给老师满满压力
校长说:改革莫要忽视教师群体
学生吐槽“鸭梨大”,有些老师的眼睛里则带着疑惑与不解。
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吴坚校长,在其发表的名为《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模式转型》的主题演讲中,直指沪版新高考对教师教学模式带来的四大转变——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校长吴坚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从过去考试科目的不可选择,考试的科目及难易度的标准化,到今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了。学校必须要提供选择的可能性。目前我校60%以上的课程都是可供选择的课程。这要求老师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指导提供专业指导,它不再是过去等分数出现再做判断,分数和对立学校、对立专业之间的性价比,不需要讨论。今天,不光是考生,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分层教学、实行走班制。在大走班、小走班,甚至如今出现微走班的情况下,走班几乎可以代表一个学校的发展层次。能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保障。人手一张课表的现今,能不能设计出一张能够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课程表,机器不行,软件不行,需要老师来重新设定和设计。
第三,就是教学模式改变,重视过程性体验。必须改变思维模式,最终结果很重要,但是学生的体验将成为重中之重。阅读、实验、研究、实践、交流,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样一种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开设,直指学生的素养培养,体验就是核心,体验成就学生未来。那么,老师是否能够做到科学评判呢?
第四,设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行实时记录评价,实施教学记录多元建设。而这也是最难操作的,因为学校要承担大量工作,要承担整个评价系统的稳定、可信、可靠,要为社会所公认,也能为招收优质学生的大学所认可。
吴坚校长说,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带来的冲击很大。如果老师本身有不良情绪,也不自觉间就会传导到学生和家长身上。而事实上,他所看到的想到的未必就是全面的,他的某些焦虑或许来对新工作的不适,而并没真正了解改革对学生长远成长的意义。被遗忘的教师,需要学校充分引导,让他们也树立对新高考的正确认识。
浙版高考初衷适应未来人才需求态势
下一步针对细节将有更多完善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告诉记者,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各界,包括初中、小学都很关心,对于高考改革,国家是非常谨慎的。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试点,上海、浙江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一起讨论,既有利于方案的完善,也给其他省市可以提供借鉴。
浙江高考改革的初衷、指导思想都是符合未来态势的,不过,有些设计对基层的声音听得少了点,学生负担有可能是加重,而不是减少了。比如,在过去,高一、高二阶段可以安排更多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现在高一、高二一上来学生就绷得太紧,高一就开始冲刺,整个三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
“我相信浙江省教育厅会有应对的举措。”他说,比如浙江高考的时间节点、学生个性化如何落实、走班如何设计,学生怎样选课等细节可以进一步完善。
而就在昨天,牛牛也率先发布了省教育厅的最新发文“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它通报了省内部分学校任意增加教学时间和师生课业负担的做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坚决落实各项教学安排要求,建立经常性督促检查制度,严肃处理各类违法行为。一纸发文,对社会各界热议的“新高考”问题,做出了一个正面回应。
校长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据此,复旦中学附中校长吴坚认为,高考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发展规划,它写入了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材料,细致到包括程序,包括发展方向,都很清晰。这也是时代变革,教育必须变的理由与背景。